10月24日上午10时,“武周革命与中古佛教圆融再讨论”学术讲座在东区A316顺利开讲。讲座由张玲博士主讲,历史学专业2024级全体学生聆听讲座。本次讲座主要包括“以教证政”“建筑喻政”“译经兴教”三个部分。

以教证政:女身称帝的宗教理论建构
讲座开篇,张玲博士聚焦武则天“女身为帝”的合法性困境,指出儒家“王道三纲”曾形成阻碍,而《大云经疏》借佛教“性别平等”思想,为武则天塑造了“女身转轮王”身份,助其完成从世俗女性到宗教性君主的理论转型。
建筑喻政:武氏明堂的儒佛融合隐喻
随着讲座深入,张玲博士以武氏明堂营建为切入点,解析其政治与宗教象征。通过梳理历史脉络与文献记载,还原明堂“三层、四方、盘龙饰”的形制,该设计既延续儒家礼制,又融入佛教意象,使明堂成为武则天“君权神授”的空间载体,实现儒佛理念在政治场域的圆融共生。
译经兴教:密教与武周政治的实践互动
讲座来到尾声,张玲博士深入阐释武周时期密教的政治实践。她提到,武周译场汇聚13位译师,翻译密教经典,推动密教系统化发展;同时,密教观音信仰在长安上层社会流播,丰富了宗教文化生态,也巩固了武周政权的神圣性基础。

此次讲座,张玲博士的讲解以史料为锚、以思想为线,既呈现了武周时期“以宗教证政治、以政治兴宗教”的独特格局,也揭示了中古时期儒佛文化互动的多元面貌。师生围绕该讲座主题展开了积极交流,现场氛围热烈。
(撰稿:高静 初审:张蓝天 复审:张善喜 终审:何霖)




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