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4日至25日,政法学院、知识产权学院组织教师党员、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,赴重庆市涪陵区816工程遗址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,开展主题鲜明的党日活动。本次活动以实地研学为核心形式,旨在引导党员沉浸式传承红色基因,深度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在前往涪陵的途中,学院党委负责人创新学习形式,主持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“车厢微党课”,以互动性极强的知识竞答为载体,带领全体成员学习816工程遗址的建设历程、时代背景,以及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,为后续实地参观筑牢认知基础,让旅途成为“移动的学习课堂”。
816工程遗址坐落于重庆市涪陵区武陵山深处,作为新中国“三线建设”的标志性工程,其诞生背后承载着特殊而厚重的时代使命。1966年,经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后,全国迅速调集6万余名建设者奔赴这片热土,开启了长达18年的艰苦建设征程。1984年,因国家战略调整,工程正式停建。2009 年12月,遗址被列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,成为铭记“三线”历史的“活化石”。活动期间,全体党员在讲解员的专业引导下,深入探访816地下核工程遗址的洞室、导洞、支洞、隧道、竖井、主厂房、反应大厅、反应大锅及各类控制设备。在近1.5小时的沉浸式参观中,幽深的洞体、斑驳的墙体与详实的史料相互交织,将众人带回那段“隐姓埋名、为国铸剑”的峥嵘岁月。实地体验和讲解员的解读,让党员们与当年建设者“想国家之所想,急民族之所急”的崇高家国情怀共情,更被他们身上“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、勇于创新”的三线精神深深震撼,红色信仰在沉浸式体验中愈发坚定有力。
随后,全体成员前往白鹤梁水下博物馆。这座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北岸的世界首座水下遗址类博物馆,其核心价值在于保存完好的题刻群,连续记录了长江1200多年的枯水期水位数据,是全球范围内最早、延续时间最长的水文观测记录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“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”。参观过程中,大家先在地面陈列馆系统了解白鹤梁的历史渊源与题刻内容,随后乘坐专用电梯下至水下40米的专用参观廊道,透过清晰的观察窗欣赏灯光映照下的题刻原貌。遒劲的字迹、珍贵的水文记录,让大家直观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璀璨,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重自然、探索科学、传承文明的精神追求,文化自信在触摸历史脉络中不断升华。
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以“行走的党史课”为核心定位,巧妙将红色教育与文化研学有机融合。活动不仅让全体党员在实地体验中锤炼了党性修养,更在历史与文化的双重熏陶中增强了文化自信。活动结束后,大家纷纷表示,将把此次活动的收获转化为工作与学习的强大动力:一方面,会将“三线精神”融入日常教学科研,以艰苦奋斗的作风践行党员使命;另一方面,将积极传承弘扬白鹤梁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为推动学校和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

(供稿与摄影:柳爽、刘馨语、严何蕊、王梓湾;初审:董婷;复审:刘良训;终审:张皓)




 
